爱奇艺体育·新闻
从巴尔韦德到魔力鸟:如果你玩砸了4231,请赶快填坑
来源:admin 2019-11-27 21:54

大约10年前,4231阵型开始逐步大行其道。那时候智能手机还停留在塞班系统一家独大的年代,没什么体育类的app,球迷们只能在论坛里,就4231阵型变革如何同瓜迪奥拉开启的超级传控争论的热火朝天。当时我刚注册直播吧论坛不久,垄断“天下足球”板块一半精华帖的生涯刚起步,就曾说过一个如今看来近乎大白话,但却为各大媒体人忽略或遗忘的观点:

4231阵型在阵地战防守中是必须要变的,因为单纯靠两名后腰,根本无法覆盖球场宽度。因此为了保证中场人数,前面3个攻击手至少要回来一个。其实除非你拥有一些进攻能力超强而又通常喜欢滞留前场、不怎么深度回撤的边锋,比如C罗、内马尔(事实上必要时他们也会回防),通常都是会变阵442的。然而这需要教练对边锋进行特别强调,以保证这种回防是一种常规做法而非偶尔为之。

之所以强调10年前我就说过类似观点,是因为我实在有些吃惊,就在最近3天之内,这样的情况居然在顶级赛场重现了两次——巴萨和热刺同时因4231阵型在防守端吃下大亏。当然二人也都对既定方略作出了调整,只不过穆里尼奥的调整,显然更具研究价值,因为他所面临的局面更困难、更复杂,调整幅度也大得多。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,我又参考了一场极为经典的比赛——2010年世界杯德国4-0阿根廷。

慎点!接下来你可能会看到直播吧图片最多的一篇稿子。

巴尔韦德的自杀式排阵

我知道巴尔韦德被黑的太久太久了,但客观来说,他的很多举动只不过是一些并无出人意表之处的“常规做法”。比如一遇硬仗433变442,其实就是针对巴萨中场防守强度不足所做出的调整;比如格里兹曼打左边锋,其实是在不改变433阵型的前提下,寻求其同梅西、苏亚雷斯共存的方式。无论具体细节上出现了什么问题,巴尔韦德的基本逻辑都不难理解,更遑论这背后还有巴萨建队思路给出的限制。设身处地的想,我自己也实在找不出一定比他更好的策略。

然而刚结束的这轮西甲,巴尔韦德的激进举措称得上是辩无可辩——既然开局已经拿下登贝莱,那么就完全没必要再去寻求登贝莱同MSG共存的解法,那么又何必在开场就摆出一个搏命式的4231?

这个阵型的问题在哪?其实一开场,德容就已经用一次拼命救主,给巴尔韦德提了个醒了:

动图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德容追着球跑了多远。这实际上是在边路缺乏队友的情况下,他自己承担了两个人的防守重任。我们把莱加内斯向边路推进时的静态图截下来,大家看看德容需要覆盖的面积到底有多大:

巴萨摆出了相当明显的4231站位,登贝莱如果不全力加速往回冲,整个阴影区域就都是德容一个人的覆盖范围。为什么这里不包括边后卫?很简单,后卫线的完整度是必须要优先保证的——你总不能让对手在后卫线上持球往禁区里碾吧?

几分钟的一次攻守转换,“敲山震虎”来了:

这次算是把双后腰配置在攻转守时的弊端暴露的比较明显了。虽说布斯克茨确实尽可能做到了干扰对手射门,但要注意,莱加内斯完全可以不射门,把球分到右边,而此时巴萨的左路基本上是真空的。我们来看看静态图:

看看两名后腰身前3大攻击手的肢体语言,其实根本就没有参与防守——这可不是格里兹曼这赛季的比赛风格。而在格里兹曼身侧,一名进攻球员已经被放空,莱加内斯如果有意识打一些边路配合,完全可以做到。

你可能觉得这只不过是快速攻守转换中,阵型来不及改变。说实话刚看到这里时我也有这个想法,但随后接踵而至的现实,彻底打消了幻想,巴尔韦德就是在自杀:

这次可谈不上什么快速攻守转换了。巴萨可是标准的阵地战丢球。而这个丢球,算得上把4-2-3-1阵型在防守端的应用彻底暴露了出来。我们通过两张静态图来看一下:

当莱加内斯将球打到前场时,巴萨的站位是如此标准的4231。苏亚雷斯不参与防守,而3名攻击手则在中圈一字排开,做着不疼不痒的逼抢。一脚直传球过半场后,巴萨的中后场呈4-2站位,两名后腰根本无力去拦截哪怕稍微靠近边路的传球。这次边后卫不等着布斯克茨拼命补防了——菲尔波顶了上去。注意,在巴萨两道防线之间,集中了5名莱加内斯球员。

乌姆蒂蒂不放心菲尔波,自己也跟上去试图保护一下,结果对手直接把球往前送,乌姆蒂蒂的防区也就跟着空了。我承认解说们一而再再而三来回聊的皮克最终封堵不力确实存在——但全过程看过去,皮克封堵不力到底是不是这次丢球的罪魁祸首?或者说,如果你是教练,你应该做的是拿下皮克换一个能封堵的中后卫,还是从防守端的阵型安排上反思、调整一下?

阵型之所以重要,并不在于它能够在开场时为你提供一个由数字组成的、听起来很“入流”的术语,而在于它确实蕴含了一些基本道理。尽管阵型是死的、人是活的,但这些道理确是真实存在的——2个人没法覆盖中场宽度,你上两个坎特也做不到,何况你根本没有两个坎特。在现行基本规则下,这是你永远无法改变、必须重视并牢记在心的道理。

巴尔韦德,似乎忘了。

其实巴尔韦德确实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布置,常规状态下,巴萨阵地战防守中,格里兹曼和登贝莱是必须都回来的——不是一个人回来,是两个人都回来。防守时阵型会变成442。如果真的能做到位,其实这么防守效果不会差。比如这样:

这次防守巴萨哪里做得好?双边锋的集体回撤,把中场覆盖面积给撑起来了:

然而,这里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:平行站位防守非常仰仗彼此协作,球员位置感因而十分重要。格里兹曼与登贝莱尽管防守态度不用多说,但同时被放置在这样一个4-4平行站位的防守体系中,他们的选位如何,却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与怀疑的事。至少从这场比赛来看,这一点不容乐观:

这次问题出在哪?其实该回来的都回来了,但登贝莱固守左边路实在毫无必要,他等于是把自己放置在了防守体系之外。来看静态图:

按道理来说,阵型的摆动是整体摆动。如果你的3名中场队友去右边路参与逼抢,那你应该向这一侧靠近,在中路帮他们补位——对方把球从边路打到中路,比打到另一边容易得多。然而后卫线都已经压着禁区线拱卫中路了,登贝莱还在远端不知道防着谁。我不是质疑巴尔韦德的根本思路,但既然要这么打,那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行。

当然,下半场巴尔韦德一度停止了试验,比达尔上场后,阵型变回了433,上述问题自然也就不再成为问题。只不过他似乎觉得觉得巴萨当时已经完全掌握了球权,且对手进攻实力并不强,所以又派上法蒂重新改打4231了。

4231是否“反传统”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必须有所准备才行。这一点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反正巴萨也赢了嘛。

穆里尼奥也犯下了一样的错误,并且代价更大

说实话,我一直很不理解的一点是,穆里尼奥为何从皇马时代开始,对4231就表现出一种难以理解的痴迷。他当然深知这一防守方式的弊端,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个应对方法——在边路上强度去逼抢,通过边路逼抢,把双后腰覆盖宽度不足的问题给藏起来。就像这样:

这次防守为何能成功?其实是边路逼抢奏效,双后腰更多的是在两道逼抢之间做一个补充保护。来看静态图:

如图所示,其实热刺的4231整体站位并没有太大变化,只不过当3名前卫向边路横移,由卢卡斯进行逼抢时,边后卫奥利耶也跟着压了上来。而双后腰则向逼抢发生的一侧倾斜。说白了这和4-1-4-1阵型的边路逼抢并无本质差别,只不过其中一个前卫换到了后腰位置上而已。

用这个方法,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双后腰覆盖面积不足的弊端暴露,毕竟皮球极有可能在到达他们防区之前就已经被断掉了。但这么做的前提是,你必须保证边路能把球抢下来,否则的话,双后腰可能就会被彻底卖掉:

其实热刺这次防守已经出了大问题了,只不过奥林匹亚科斯投入兵力不多,最终没打出什么配合而已。问题出在双后腰所参与的边路逼抢被直接破掉,从而导致后续没法在中场形成保护。这里以两张静态图解析一下:

第一步,戴尔跟着盯防对象一路疯抢,移动到了左边路。于是,原本的双后腰变成了单后腰。奥林匹亚科斯破掉了这次逼抢,把球送到了前场。

此时戴尔已经追不上,而温克斯一样来不及补。其实对手在这个位置持球加速,无论是谁都不太好直接形成断球,只能由着他带球往前推,自己跟着一路后退。

你可能会想,是不是边路不逼抢会好一点?事实上,没有这种逼抢,4231阵型用在防守端,只会暴露出更大的问题,比如这样:

这次倒是没有逼抢,结果呢?对手在边路从容拿球内切射门。问题还是出在双后腰的覆盖面积上:

奥林匹亚科斯长传时,热刺的4-2防守站位对中场边路基本上是0覆盖……

其实这种防守最容易放的还是边路的传中,只不过奥林匹亚科斯无论是禁区内对抗、抢点,还是传中脚法,都不足以考验热刺而已。战术层面,下面这球已经算是热刺防守暴露问题了:

很显然, 这次的问题还是双后腰覆盖面积不足:

你可能会纳闷,为什么热刺这5名中场要围着对手一个持球人(这时候如果抓拍一下,又是一个什么“1V5”神作了),其实很简单:既然边路覆盖不到,还不如赌一把,争取在对手传球前把球断下来。但这么做,必然会漏掉大量的边路传中。

和巴尔韦德一样,穆里尼奥也深知双后腰防守会出问题,所以安排两名边锋回撤。然而开场阶段,这个策略执行的并不好。并且,热刺也因此付出了代价:

这次热刺可不是4231防守站位了,而是标准的442。但就是这个经典的442,还是出了问题。我们以两张静态图解析一下:

严格来说,在双边锋回收之余,热刺的两名后腰也往上压了一点。而后卫线却没有跟上去。最终,两条防线之间距离非常大。对手得以拥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向前直传线路。当然,这没什么,要紧的是中场必须全线回追。然而——

奇怪的一幕出现了:两名边锋既然是回撤防守,此时为何不见身影?动图里非常清晰,球其实是从左边路打进来的,但左边锋孙兴慜并没有回来。这时候再指望双后腰去拦截,是不是有点太押宝温克斯与戴尔了?

都在吹穆里尼奥的换人,有没有看到防守端的调整?

0-2落后的穆里尼奥又一次孤注一掷。但很显然,用埃里克森换下戴尔,纯粹是进攻端的考虑。进攻端收获多大我们暂且不说,这里要注意的是:28分钟换人,意味着提前进入搏命时刻,接下来你防线遭受的冲击也会更多。因此,穆里尼奥必须在增强进攻的同时,把之前的防守漏洞给补回来。他的选择是——

刚才我没做好的,现在做好就完了。前面3个人,尤其是孙兴慜,给我玩命的回防。

双后腰不再孤单,热刺的防守,彻底变成了442。

事实上,我之所以强调换人只是进攻端的考虑,热刺真正改变的是防守强度,是因为,其实在换人之前,热刺已经在这么做了:

这次看起来似乎有些不成体系的成功防守,其实就是前场两人回防,从而保证中场人数的结果。我们以两张静态图解析一下:

孙兴慜参与边路逼抢,而阿里则迅速回防。加上原本的双后腰戴尔与温克斯,即便不算远端的卢卡斯,热刺在中场也投入了4个人进行防守。当然,这个站位很不规则,但只要人数够了,至少能够保证在一人被过时,后面的人可以上来补位。孙兴慜被过后,阿里和戴尔就第一时间对持球人形成了包夹。

的确,不成体系的防守确实很容易再度被过,戴尔确实也被过掉了,但阿里的存在意味着持球人还需要挑战第三道防线。而温克斯则可以守住自己的中路,不用过来补防。

双后腰的覆盖面积问题是天然存在的,穆里尼奥所谓的“神换人”其实根本就不是针对这个问题。当然,你可以说用埃里克森替换戴尔,热刺控球率会提高一些,相应的防守时间会减少,双后腰的问题自然可以得到一些缓解。但问题是,这是28分钟不是82分钟,你不可能控球60分钟不给对手任何反击机会。此时搏命,说什么“提升控球率保护中场”之类的,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扯淡。热刺在之后做得最好的球员——原谅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再一次感到酸了——是孙兴慜。

左上角的时间清楚表明,这次成功的防守发生在换人之后。实际上奥林匹亚科斯一脚长传造成的威胁已经相当之大,方才出现的双后腰问题这次依然存在,但孙兴慜近乎疯狂的会追弥补了一切。回合较长,为了说明清楚,这里放3张静态图:

长传过来时,热刺第一点虽然有人争抢,但实际上是1对3的局面。如此大的空间1对3,第二点已经注定不属于热刺了。

奥林匹亚科斯也确实尝试第一时间对对手防线发起冲击,然而后卫线稍加延阻后,不仅双后腰理所应当的归位,热刺还突然组织起了一道4-3站位的7人防线,多出来的那个人,是刚才在对方禁区里逼抢的孙兴慜……

你以为这就算完了?看下一张图:

孙兴慜不仅仅是回来了,而且是尽职尽责并且十分聪明的防守。他不是站在原地简单封堵,当他临时选择的盯防对象直插禁区时,他也跟着向禁区里跑。如此,正面防守能力更强的阿尔德雷维尔德得以解放出来,直接前压断下皮球。

再看一个似乎和孙兴慜关系不大的图:

这是温克斯的一次成功抢断,孙兴慜在这次防守中并未捞到任何针对皮球的数据,但他的移动却非常符合战术纪律:

如图所示,孙兴慜的补位,使得热刺至少可以保证一个3中场的防线完整。当你理解了“多看无球跑动学战术”这句话的时候,不妨在观察防守时也一遍遍回看录像,去研究那些非对球防守人员的移动,相信我,你一定会发现很多之前没看到的东西。

为什么我说穆里尼奥刻意强调通过这种方式修正4231在防守端应用所带来的重大弊端?热刺第二个换人,也就是西索科替换卢卡斯,算得上集中体现了这一点。在换人前,卢卡斯再次给穆里尼奥提了个醒:

中场覆盖边路能力不足,导致边路漏人——其实不用放静态图,只看动态图,大家也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。但这里要提到的是:出问题的,是卢卡斯这一侧。我们放两张静态图:

第一步,当奥林匹亚科斯向recent的中路靠左方向推进时,热刺的双后腰只能优先把中路给巩固住。此时左右两侧都是漏人的。孙兴慜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危险,全速回撤保护左路。

但注意,卢卡斯,没动。

卢卡斯不是防守懒惰的人,他也很快意识到了危机,但此时已经晚了,他再去跟防边路漏掉的人已经来不及,所以他只能孤注一掷,选择参与中场围堵,试图直接把球断下来。失败后自然是放给对手边路进攻机会。

而当西索科替下卢卡斯时,一切都变了。西索科的登场并未改变热刺阵型与既定打法,相反,他们只是依靠右路人选的调整,在442的防守体系上越走越好:

这次不再放静态图,只用一张动图说明一下西索科的防守选择。鼠标标注出的是他的移动轨迹,看看西索科在防守端是怎么选位的。多好的边前卫防守选择啊!

聊一个历史经典:在4231刚被发扬光大的时候,德国人就是这么掐死的阿根廷

其实在4231刚开始出现的时候,这种情况就已经有了。放几张图大家看看,德国人是怎么在9年前的夏天,在南非打爆阿根廷的。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:阿根廷开场给出的官方阵型图其实是4312,但实际上由于迪玛利亚经常压上之后无法第一时间回收,球队多数时间是以4231阵型应对德国人的快速冲击。结果,却只是证明了马拉多纳不是个好教练而已。

波多尔斯基单挑得手制造了定位球,德国也正是靠这个任意球首开纪录的。这里要问的是,波多尔斯基怎么能获得如此空间开阔的单挑机会?问题就是出在双后腰的中场配置上。来看静态图:

这是波多尔斯基接球时的静态截图,阿根廷的站位是这样的……请问双后腰此时能干啥???德国其实就是一脚横传转移,直接把双后腰给绕过去了。

类似情况还有:

这次干脆中场连逼抢都省了,直接放着德国人随便长传。静态图显示,不考虑逼抢因素,配置上讲,问题还是出在双后腰的覆盖面积:

马拉多纳的球队在哪场比赛中想出了一个相当笨的办法——就和巴萨丢球的那个路数一样,边后卫顶上去覆盖中场宽度。其结果是,除了没有直接丢球外,他们做的比前两天的巴萨还糟糕:

这次德国人怎么大步流星的往前推的?除了阿根廷松散到家的彼此呼应之外,阵型配置是根本诱因:

第一步,阿根廷的中场呈现出典型的2-3站位,实际上保护后卫线的就是2名后腰。而前面的3个人防守并不怎么投入。于是当德国人把球分到边路时,阿根廷人只能让边后卫顶上来补位。

随即,德国人一个简单的配合就过掉了边后卫,再向前推进时,局面也就豁然开朗了:

最后给诸位一个小彩蛋:分析一个热刺比较复杂的防守回合

4-4平行站位防守体系,可以说是全世界都在用。有些时候,一些因逼抢动作而导致的整体站位变化,非常值得一遍一遍的看录像深入研究——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普通球迷而言,球员、教练其实看这些录像也能收获很多。这里放一个热刺相当经典的防守回合,做一个尽可能详细的解析,也算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小彩蛋:

这是4-4平行站位防守下,因孙兴慜一次逼抢未果,热刺全队协同努力,做出的一次精彩防守。我们分4张静态图解析一下:

第一步,西索科和孙兴慜全部回防,热刺呈标准的4-4-2站位,中后场4-4平行站位的防守体系一目了然。

当球发展到中路时,孙兴慜率先耐不住寂寞上前逼抢。其实这一举动多少有些擅离职守了,毕竟没人帮他补原本的左路防区。奥林匹亚科斯也确实在破解逼抢后把球分到了边路。

不过,原本在中路的温克斯,迅速补到了孙兴慜留下的空当上。而孙兴慜,则“既来之则安之”的,从中路向后撤,补到了温克斯的位置上。热刺的4-4平行站位于是基本没变,只不过孙兴慜和温克斯临时换位了一下而已。

如此站位当然不是长远之计,当奥林匹亚科斯向前发展时,奥利耶扑了上去试图逼抢,温克斯和孙兴慜则一起向边路移动,帮助奥利耶围抢。于是利用这个机会,孙兴慜与温克斯又换了回来,温克斯回中路,孙兴慜回边路。

再酸一次——孙兴慜,真TM是好球员。

唉……

结语

十年过去,足球世界改变了很多,但足球场上的道理却仍旧客观存在着——阵型本身并无固定要求,但当阵型与球员的身体极限、球场的大小相结合时,有些道理你就很难去改变他。或许,你可以上3个坎特,让3中场完全覆盖球场宽度;但至少目前,人类的体能极限决定了你没法用2个中场这么做。这就是4231阵型在防守端应用的天然局限。

然而,“边锋”却只是一个代号。我曾和真正的业内人士交流过,得知即便是在中甲联赛中,也绝对不存在野球场上所谓的“XX型边锋”、“XX型前腰”的定义。用野球场上的经验去硬套职业足球,尤其是最顶尖的职业足球,既无知又愚蠢。任何人都可以打边锋,区别只是打得好不好、怎么打;如果你想在防守端巩固4231阵型,那么最好勒令你的边锋深度回撤。

而我们在看球时,也可以尽可能结合整体阵型去做一些宏观的分析,而不是仅仅盯着射门时的防守站位,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去评说何人封堵不利,某个位置没人。

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并非爱奇艺体育官方观点。

>